得不到或是原先的價值觀受到挑戰,而產生的焦慮造就詆毀
在我看來,母豬教徒信仰的出現,最最初始與「挫折-攻擊假說」多少有些關係
只是這背後產生的"挫折"能追溯與延伸的面向相當廣
女性的角色在過往數個世紀受壓迫與附屬的形象仍是部分深植人心的,社會性別角色的期待還不是完全平等的
男性被寄予的"主動求愛","追逐女性"的情慾形象,很大一部分扮演了這批"信仰"孕育而生的關鍵角色
面對自己得不到、或是不符合心目中女性形象的價值觀:例如獨立自主、CCR、公主病、主動展現情慾等等
而衍生出的"仇女",一種蓄意嘲諷的狀態
但我相信這些衝撞性別刻板印象衍生下的不平衡並非近期才浮上檯面,而是隨著"母豬"一詞在網路公開平台上的出現
因而使得這些實為受傷受挫,卻無處抒發的悲憤情感得以集結,找到歸屬的舒適圈,而衍生出"信仰"般的存在
在女性逐漸擺脫過往受壓迫、為男性附屬的依附形象的過程,也許母豬教徒的出現,只是段過渡
如同沒有男女朋友者被稱為"魯蛇",多半帶有嘲諷意味的詞彙一般
台灣教育從未教授如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進而出現許多在成長過程中,學子們往往只能透過親身嘗試,或是網路上諸多性別相關文章與他人經驗著手
但親密關係牽涉情慾、承諾、家庭、未來等等錯綜複雜的議題,在親身嘗試的過程中,衝撞挫敗下帶來的焦慮自卑,也就不難理解了
"母豬"一詞對女性實為不公,但從"反母豬,不反所有女性"的護航卻帶有些矛盾的言論看來,或許更多只是挫折情緒的展現
而在韓國出現的隨機砍殺陌生女性的行為,顯現出挫敗情緒背後可能衍生的攻擊行為不單只在言語端而已
性別天秤在走向平衡的過程中,除了拉拔女性及其他性別,也別忘了照顧男性
或許一段時日之後,會有相對應母豬的公X一詞出現,盼望這些言論的出現,不會使得仇視與對立加深,甚至衍生出報復行為
我相信那是社會所不樂見,也是沒有人希望看見的
疾~ 2016.6.7 於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