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只是針對親密關係課題的工作坊,剛好對於一直受其困擾的我來說
相當有吸引力,但聽到"催眠"一詞,還是帶有些防衛有些擔憂,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不斷在腦中徘徊
最後還是選擇前往,這才讓我體認不一樣的"催眠"
我們過去都以為催眠是像在舞台上那樣由催眠師控制另一人的行動,或是在精神分析學派那樣躺在躺椅上做自由聯想
今天體認到的是,催眠其實是放下理智,專注在情緒與腦中思維,當下的現象場
藉由指導語把認知資源屏氣凝神地集中在"情緒"與"回憶"上面,強調過去經驗的過程
那些我們所不願承認的,藏在冰山下面的,所謂的"潛意識"
衝突,厭惡,逃避,惶恐,擔憂;我們所害怕的,不願接觸的一面,或是說,那些一直在身上揮之不去的記憶事件
老師在示範的過程中,當事人表現出的情緒與口述讓我相當震驚與印象深刻,原來治療過程是這個樣子啊
在體驗的過程中,我發現我沒辦法完全表現與面對那些過去的不滿與情緒,焦躁膠著在他人的眼光中
老師一直push我們大聲說出來,把情緒放出來,發洩了,自然會好些
那種感覺很奇妙,並不是自己沒辦法控制,而是想嘗試卻又受周圍環境影響,不願意去承認那最真實的自己
面對那些衝突,那些不滿,那些焦慮,那些惶恐,那些情緒
生理與心理一直都是相互影響的,人類正因為有這樣的大腦這樣的情感,才顯得特別
過去的經驗塑造了現在的自己,無論怎樣不相信,他就是存在的,揮之不去的
怎麼去面對與釋懷是我們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而催眠與角色扮演,不同理論不同學派
只是用不同的角度在解決"情緒"所帶來的問題與困擾,那些東西造就了心理上的不健康,進而影響生理
這次工作坊讓我相當震驚,老師說:未來要從事助人工作,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緒也跟著排解掉,把自己處理好,不然一切免談
我自己也很認同,但在面對衝突時,表現得卻是惶恐,害怕,激動,還是很在意周圍的眼光
只有自己能替自己發聲,當下的感覺怎麼樣只有自己最清楚,所有的牽拖理由都是沒意義的,不去面對那些困擾,還是會在,只是用盡方法壓抑在心底罷了
雖然我不是很認同精神分析,但我承認過去經驗的影響,那一切的一切有意無意成就了現在自己的一套價值觀
是潛意識牽動著生活中的每一刻,只是察覺不到罷了
老師最後還是回到工作坊的主軸--親密關係
對我來說那是一直在追求的,不斷造成衝突與無力的,在限制一定要跟搭檔共同行動形影不離時
其實我自己是崇尚自由的雙子,卻又擅長忍讓,那些衝突與委屈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
只是不去面對不去處理而已,防衛機轉替我擋下了這一切,但心底的願望還是時不時會出現
很希望被喜歡被愛,證明自己的價值,一直付出,我自己很清楚,得失心很重,很想要得到回報
但卻又一直說沒關係,那就是太替對方著想而忽略了自己,不愛自己,叫別人怎麼來愛你呢?
所以,還是要對自己好一點,不是所有時候都是給了就會回來,對自己好一點,才能讓別人來愛你
人的天性就是會去採別人底線與變本加厲,如何讓自己不要變得被予取予求,太過於在乎他人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那是不健康的不聰明的
多嘗試幾次吧,從小事情開始,這樣也能顯現自己的價值,也能好過些
至於親密關係到底要不要成行,我覺得要經過嘗試經過學習,最重要的還是問自己要甚麼,是甚麼樣子
忍讓與迎合,要找到中間的平衡點,那才是最妥當的
崇尚自由,喜歡自己,不得不承認這是我要的,如果抓不到找不到~那就是跟自己過意不去了
很感謝林一凡老師也很感謝1021系學會學藝股,給了我一趟奇妙的旅程與體驗
未來從事助人工作時,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情緒發洩管道,最好是昇華,這樣才能用助人的心,照亮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