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是有條件的,那你願意用甚麼去換?」
是甚麼綁架了阿衍跟他母親,以及這個家庭原有的溫度及連結?
學歷、成績、功成名就,用生態系統理論來說,就是最外圍那層,所謂的社會文化
我覺得《貓的孩子》比起《媽媽的遙控器》反映了更多關於社會與家庭系統的議題
當原先該存在家庭間的,那種單純的關係與愛,需要用條件來換時
那是個甚麼樣的感覺?
《貓的孩子》用很起伏詭譎的氣氛,描繪了阿衍內心的糾結與混亂
記得我也曾想問問父母親:「你們愛我嗎?」
特別在那段為了分數不斷拼命的中學時期,在數字間尋找自我與認同
為了得到那份本該存在的「愛」,你願意做甚麼?
隨著逐漸長大,走上自己的路後,也在某些地方感受到一絲「遺毒」
但我不會去怪罪父母,真正出問題的,是社會價值觀
我相信阿衍與母親都渴望幸福的家庭生活,只是暫時忘卻了
最後的最後,是貓咪與子嗣間那最自然單純的互動,讓他們重新想起這份血濃於水的關係
打破並重新建立系統的界線,迎來了後面的發展
可惜現實中,對許多家庭而言,這樣的反思機會是不容易出現的
因為外在的價值觀不斷壓在彼此的肩上,讓原先親子間的關係成了一種條件式的,要去換取的狀態
電影的呈現或許多了幾分誇飾,但在我看來,是再真實不過的
水電工與家教老師的角色,好似一種現代與傳統價值觀的抗爭
也反映新思維與舊思想衝撞時,那種幾乎無法相互碰觸的困難
電影中那些以現在眼光看來有些荒謬難以理解的「禮俗」,象徵著那些承襲多年的傳統價值觀,已經逐漸不敷現代
隨著系列電影的出市,希望帶給台灣社會多一些的討論與反動
社會需要更多的溫暖與理解,而不是用成就與產出,抹去每個人特有的價值
疾~ 2018.8.8 於 新竹香山
*父親節快樂,願天下的父親們都能與孩子有著良好的互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