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看完第三集,又要喘一口氣了....
又愛又恨的複雜情感,我覺得是這世上最難理解的事情之一
「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許我創作,但我是所受的教育卻逼迫我開始創作」
這是多無奈又楸心的一句話...
教育到底是為了甚麼?讀書是要得到甚麼?
我相信許多在講求菁英教育的亞洲成長的孩子,在人生旅途中,肯定問過這個問題
也包括我,這個在大學之前都被視為是「資優生」的人
一部份也從茉莉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以及我那優秀的家庭
碰巧前天,與朋友邀約一同前往在板橋的一間聚會小間,是個可以租借許多復古遊戲機與遊戲的同樂空間
有許多童年時期的回憶;對我來說享受遊戲是能暫時脫離世俗,好好放鬆的時光
於是跟媽媽說一聲晚上不在家吃飯,也不能去接她下班,因為我要去打電動,放鬆放鬆
結果晚上十點便接到了媽媽的電話,覺得我打了太久,眼睛會壞掉,太晚了要早點回來
十點十一點算晚嗎?我回政大打宵夜場的羽球,結束都少說12點,為什麼打電動就不行呢?
過了一天,昨天我媽偶然說了一句:「你是不是迷上了電動?」
聽到的當下除了傻眼外,不知為何激起了強烈的憤怒,好在沒在那一刻爆發,我只淡淡地帶過
打復古遊戲機或許很廢,沒甚麼產出,但我很享受,很放鬆,也很開心
另外一點很重要的是,那是我童年一部份的「遺憾」,是你們做父母不可能懂的
==========分隔線==========
華人的「孝道文化」塑造了「超級父母」以及緊密連結的家庭關係
往往這套所謂的「光宗耀祖」與「百善孝為先」,成為許多父母傷害孩子的工具
父母把孩子帶來了這個世界,這點很偉大,但那不代表孩子就全然是你的,我們也是獨立的個體
就如同妹妹可莉在劇中的那句話:「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聽起來有點荒謬,卻是直白簡單的抗議
「我們是我們,你是你;不管你是父母還是誰,都沒資格控制我們的人生」
不同頻率間的運鏡切換,讓觀眾能看到不同角色的視角與感受,又不會覺得銜接不上,這點真的很棒
雖然有些科幻成分(超不符合研究倫理的啊我去),但呈現的糾結情感與行為卻是格外貼近現實
不得不說當茉莉的媽媽終於理解是自己的問題時,看到那幕時的我,霎時感到大快人心
我相信這股感受象徵的是,多少也期望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最後的最後安排母親與茉莉對望的畫面,這才終於有多了一分的理解
但我相信離「真正的和解」還有一段距離
表達愛與關心的方式有很多種,更重要的是理解與尊重
許多家長只是用錯了方式,困難的是如同劇中的家庭互動模式,其實隨處可見
在這點上我覺得劇情安排並無誇飾成分
時至今日,我偶爾仍會有種被媽媽當成小孩子,認為我甚麼都不懂的時候
也曾一直被說像是家中的陌生人,都不分享生活,讓彼此能熟識些
不是我不想,而是那種隔閡與複雜的感受讓我不信任我們的關係
我也不期待能有所謂「真正的和解」,那太不切實際,也不需要
只要記得我是在升學主義壓迫的不由自主中,倖存下來,那也就足夠了
疾~ 2018.08.14 於 新竹香山
留言列表